立冬与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并称“四立”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,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。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立冬,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,万物进入休养、收藏状态,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。
古书称“立冬之日,水始冰,又五日,地始冻”。立冬后寒气逼近,草木毕死(见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),是一年中花色最少的时节,常见花材仅有茶梅、山茶、枫,及零落的野菊、寒菊、芭蕉花等。但是果品不少,苏轼名诗“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,一年好景君须记,正是橙黄橘绿时。”此时果品有橙、橘、佛手、杨桃等,最能显出立冬的插花性格。
此时橘黄枫丹,又有梅花初绽,历代诗人诗作中,总有着鲜明的草木色彩与季节变换的抒怀。元代仇远在《立冬即事》一诗中写到:
“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”而在插花者的心绪中,看到叶落荷枯,黄菊凌霜,也是别有一番傲骨之叹,不禁对插花而赋诗:
“溪风荡去流离叶,黄菊凌霜罢初寒;深谷幽情熟果骇,枯蓬敢把冷云裁。”
宋朝诗人紫金霜的《立冬》诗中写到:
“落水荷塘满眼枯,西风渐作北风呼。黄杨倔强尤一色,白桦优柔以半疏。门尽冷霜能醒骨,窗临残照好读书。拟约三九吟梅雪,还借自家小火炉。”可见隔着篱墙柴门的外面寒霜刺骨,而诗人却在逆境中发现生机,充满豁达与睿智。念想着与好友相聚时的茶氤、瓶花、浅香、墨韵,还需小火炉的陪伴,才能释然几许浮躁,得以如意。
此时的菊花、红枫和黄栌,因为色彩明艳,在诗人笔下,更是极富季节况味。宋代钱时在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中写到:
“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;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”元代陆文圭在《立冬》诗中写到:
“早久何当雨,秋深渐入冬;黄花独带露,红叶已随风。”而更为人所称道的,是明代王稚登的《立冬》诗:
“秋风吹尽旧庭柯,黄叶丹枫客里过;一点禅灯半轮月,今宵寒较昨宵多。”诗人以貌似平淡的语调,将客途之中目睹黄叶丹枫之景,而身感秋去冬来之寒娓娓道来,更添惆怅与孤寂,令人倍加伤怀。
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,此时太阳对中国地域的辐射量愈来愈少,万物生长缓慢,趋于休眠、凋零、蛰伏。因此,古人有立冬酿酒的习俗,李太白留下一句“冬雪一天酿春醉”的佳句。这时正值粮食、蔬果等收获之后的时节,酿酒成为农忙后的重要事务。北方的粮食酒,南国的绍兴黄酒名盛天下。严冬一碗暧酒,能御寒、同庆贺、可筹划、解烦忧。漫长的冬日就此拉开序幕,养精蓄力,人们打点着年底的家事,也安排着来年的农事。
从诗文的记载分析,冬酿的民风可追溯到《诗经》年代,“八月剥枣,十月获稻。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。”宋代刘克庄在《冬景》一诗中也写到:
“叶浮嫩绿酒初熟,橙切香黄蟹正肥。蓉菊满园皆可羡,赏心从此莫相违。”
(感谢:
禅花门创始人刘明华,台湾文人花道创始人王国忠,台湾中华花艺教授陈素华,台湾中华花艺教授、浣花草堂创始人操瑞芸,吴韵花道创始人刘若瓦提供图文。部分文字摘自《中国古典节序插花》,为黄永川先生所著。)
liuruowazuopin

wangguozhongzuopin

liuminghuazuopin

caoruiyunzuopin